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

《大悲咒》与《藏传大悲咒》的区别

原文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9b5473f01000abw.html








引言:翻阅中国历代宗教持验录的记载,可见持验成效最著之咒语为〈大悲咒〉(而经典则为《金刚经》)。这种现象至今我除了赞叹观世音菩萨的誓愿与能力之外,实在百思不得其解。
    初入佛门如我,对〈大悲咒〉为什么有两个(另一个为〈藏传大悲咒〉,亦即〈十一面观音咒〉)甚为不解,看了希热多吉师兄博客中转载林光明先生的一篇文章,才豁然开朗,对欲全面了解〈大悲咒〉的佛弟子非常有用,故特转载在本博,以利益有缘。

    引言:翻阅中国历代宗教持验录的记载,可见持验成效最著之咒语为〈大悲咒〉(而经典则为《金刚经》)。这种现象至今我除了赞叹观世音菩萨的誓愿与能力之外,实在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 初入佛门如我,对〈大悲咒〉为什么有两个(另一个为〈藏传大悲咒〉,亦即〈十一面观音咒〉)甚为不解,看了希热多吉师兄博客中转载林光明先生的一篇文章,才豁然开朗,对欲全面了解〈大悲咒〉的佛弟子非常有用,故特转载在本博,以利益有缘。

 

流行的现况

    坊间最近相当流行所谓「藏音修行版〈大悲咒〉」的录音带及CD,我听过由不同唱诵者所录的就有七种。这些带子所录咒语之音译汉字约只150个,旋律为通行藏密「十一面观音咒」之旋律。其中流通量最大的是爱华出版社所发行的版本,汉字有153字,以男女混声配上国乐、西乐、佛器及电子合成乐器,听起来让人满心欢喜,很快就能跟着唱诵起来。

    做为一个佛教咒语研究者,看到佛教的咒语音乐能受到这么大的反应与欢迎,也深知其将能直接间接、有形无形地影响广大众生向佛,心里实在非常高兴。

主要的问题     也许因我研究佛教梵文咒语多年,也曾出版过《大悲咒研究》与《往生咒研究》等书,可能被一些朋友误当成是咒语专家,因此收到不少读者与朋友询问有关此录音带的一些问题。归纳这些问题,主要不外是:(1)何以此〈大悲咒〉比平常早晚诵念的短?(2)二者内容相同吗?(3)念诵功德有何不同? 


    因为对此录音带内容有反应的人实在太多,其影响可能极其深远,因此有关这组录音带的相关问题,我认为有必要以严格的态度提出来与读者及诸方大德讨论一下。

咒语的名称    我常认为个人有个人的因缘,但很赞同蓝吉富教授说的:一般的修行者最好能选持一经一咒为主修。因此我觉得修行者若能持个咒最好,长咒短咒甚至任一个咒都没关系,也觉得一个咒语的名称事实上并不十分重要。

   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,广义来说,将其系统中之任一咒语称为〈大悲咒〉并不为过,如此则所谓六观音、乃至三十三观音如千手千眼观音、如意轮观音、十一面观音、不空羂索观音甚至准提佛母等等,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而分化自圣观音的诸位观音菩萨的咒语,皆可称为〈大悲咒〉。

    虽然万法皆通,所有观音咒语皆称为〈大悲咒〉也无不可,但为了不同众生而示现或分化成的诸位不同观音菩萨,每位都有自己独立专属的名称,也有述说其咒语来源成效等的个别经典,而每种法门也各有适合修行它的人,因此法门间有不同的名称以资区隔,也是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方便。因此才会有、也应会有这是〈千手观音大悲咒〉、而那是〈十一面观音咒〉的咒语与法门之区别。

二咒的定义
    依佛教用语的习惯来看,〈大悲咒〉一词的使用在汉译佛典使用区事实上有其特定范围,亦即指一系列与「千手千眼观音菩萨」有关的咒语。此系咒语在《大正藏》中收有长短不同的版本近二十本,以汉字音译之字数而言,最短的有 40 句 289 个汉字, 最长的有 113 句,有 998 个汉字。二十本当中,最通行的是 84 句 415 字的版本,一般人说到〈大悲咒〉时,事实上指的就是 84 句 415 字本,这可说是狭义的〈大悲咒〉一词的用法。


    而〈大悲心咒〉与〈大悲咒〉名称的由来,是取自其全名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〉的最后数字。此版本已在汉译佛典使用的区域通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,是由伽梵达摩与不空等人前后分别译出。

   而〈十一面观音咒〉在历史上虽有四译,但此四译本可说是同本异译,且其咒语非常接近,可说就是同一咒语的不同音译,不像二十本〈大悲咒〉,可分成大约五组长短不同的内容。此四咒语常被称为〈十一面观音咒〉。

内容的差异
    若逐字比对 84 句型〈大悲咒〉与〈十一面观音咒〉二咒内容,除了「归敬文」段的「礼敬三宝,礼敬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,大悲者」(〈大悲咒〉之第 1 至第 6 句)等句相同外,二咒只有开始诵出咒语内容前的「即说咒曰」(〈大悲咒〉第 18 句)、及「结尾文」的「娑婆诃」(〈大悲咒〉第 84 句等共 14 句)二句相同,其余内容完全不同。因此二者是完全不同系统的咒语。


    在「咒语中心内容」这一部份,要说二者有些近似的话,主要是一段很好听的咒文,在 84 句型〈大悲咒〉中是 sara sara,siri siri,suru suru (娑啰娑啰,悉唎悉唎,苏嚧苏嚧,第 43 、44、45 句),而在〈十一面观音咒〉中是 dhara dhara, dhiri dhiri, dhuru dhuru (陀罗陀罗,地利地利,豆楼豆楼),二者皆为 (X)ara(X)ara, (X)iri(X)iri, (X)aru(X)aru 之型式。

流传的历史
    与〈千手观音大悲咒〉及〈十一面观音咒〉有关的经典,在《大正藏》的汉译经典里,收有前者十八部,后者五部;在《德格版西藏大藏经》里,前者有五部,后者有三部。可见不论在汉译或藏传佛教的经典中,此二者皆分属不同经典,也各自有独立的咒语系统。


    我觉得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其特定的因缘,此二咒在中国的发展就有截然不同的现象与结果:

    〈十一面观音咒〉约在公元五六一至五七七年间首先由耶舍崛多译出并开始流行,当时修行此咒且有成效的人很多,其发展约在公元六五六年间,由玄奘译出〈十一面神咒心经〉后达到顶峰,之后此咒在中土就渐渐没落了。现代汉地的佛教徒除非是对佛经与咒语有研究者,大概对十一面观音都相当陌生。

    而〈千手观音大悲咒〉比前者晚了约一百年传入中国,自公元六五○至六六○年间由迦梵达摩初译以来,此咒就一直广受中国人的欢喜与持诵,之后再继续汉译的同系咒语有十数种之多,在《大正藏》中居同系咒语汉译数量之冠。历代中国人承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之助,而得拔苦救难、驱魔辟邪的人数无法计数。诵念与修持〈千手观音大悲咒〉的风气在中国一直非常兴盛,且历久不衰。我所认识的佛教徒朋友里,还未见有不曾接触过此咒者,看来似乎〈大悲咒〉的持诵者数量还会越来越多,而此法门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大。

    翻阅中国历代宗教持验录的记载,可见持验成效最着之咒语为〈大悲咒〉,而经典则为《金刚经》。这种现象至今我除了赞叹观世音菩萨的誓愿与能力之外,实在百思不得其解,因为〈大悲咒〉是个相当长的咒语,一般人除非有坚定的信心,要背下它实在很难,何况要经常持诵。也因此我对能背诵〈大悲咒〉的修行人都非常钦佩。

发展的先后
    据专门研究观音菩萨的日本学者后藤大用先生的说法,千手观音是由圣观音菩萨在十一面观音之后再分化发展出来的。从种种资料包括经典出现的先后,传入汉地的情形,经典内容的描述等等来看,我觉得这种说法相当有道理。

功德的差异    佛法八万四千,法门众多,为因应不同众生的不同需要,会有不同的法门发展出来。以此角度来看,此二咒适用的对象会有些不同。一个例子是千手观音系统所求取的「现世利益」部份就要比十一面观音多,例如以一般信徒最关心的持咒功德来说,除了原经叙述何以说咒的缘故及能得的其它功德等外,大致而言,84 句型〈大悲咒〉提到「会得十五种善生,不受十五种恶死」,而〈十一面观音咒〉只提到「得十种胜利,获四种功德」,二者比较可见前者现世利益比后者多。我猜想〈千手观音大悲咒〉之所以在汉地流传这么广大长远,与汉人之较喜现世利益而少计涅盘解脱有关。这可能也是〈大悲咒〉发展较晚、更通俗化、求取更多现世利益,更适合一般大众的必然结果。

形象的差异    一般汉传千手观音的图画和雕像绝大多数皆为一面(一头),至于手臂则有多种变化,大多数为二只大臂,有些有十八只、四十只乃至四十二只大臂,画有千手的则在主尊后面以扇形再画上小支的千手,较少见多头多面的情形。而日本密教则可见到一面、十一面乃至二十七面的千手观音,其画法有些是一层有一头具三面,也有一层直接画上三头或五头但每头只有一面的情形。不过藏传虽有十一面配六只大臂、十八只大臂、四十二只大臂等多种情形,但一般的唐卡画像则几乎都是十一面配上千手。


     从汉译经典来看,四部有关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中有关其画像的部份,皆只提到十一面,未曾提到千手。而十多部有关千手观音的经典中,绝大多数皆是一面,顶多是附有多臂而已,只有《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》( T- 20,1065,P.120b,121abc )中提到十一面,但该经中的千手是以二十五位菩萨各具四十只手来表现,而非一尊菩萨具千只手。所以根据汉译佛经,很少见到像藏传画像那种同时具十一面与千手千眼的画像。

原因的推测
    据我有限的藏文数据,藏译佛经的说法与汉译佛经类似,并未见有十一面配千手的情形。我个人猜想十一面配千手的画像法应来自某些特别传承,也许也由于这种画像的搭配法,〈十一面观音咒〉才被当成是千手观音的〈大悲咒〉系统之一也说不定。不过是先有咒语的使用再出现这种画像法,还是先有这种画像法,才将〈十一面观音咒〉当成〈千手观音大悲咒〉之一,则不是我根据有限的资料所能论断的了。


    在黄英峰先生的《如何欣赏唐卡》一书第 66 页,他提到《大悲观世音菩萨》的十一面配千手的画像法有两种传规:一是国王传规,是七世纪时由法王松赞干布亲眼所见的形像画下来;二是莲花传规,是依丘尼白玛(莲花)所见的形象而画下来。此二传规皆为十一面配千手,而十一面皆由五层组成,自下而上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层皆一头三面,第四、五层各一头一面,合共十一面。我猜想既然《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》的画像为十一面,一些藏密传承会将〈十一面观音咒〉当成是《千手观音菩萨》的咒语之一,也应属理所当然了。


    本段所述仅属个人推测,希望对藏传佛教史与艺术史有研究的人能对之做更深入的研究。

藏传的解释
    我虽曾从多位藏传上师学过一些法门,但对藏传佛教仍不甚了解,我曾请教数位藏传佛教法师,何以称〈十一面观音咒〉为〈大悲咒〉的原因,但众说纷云。我想这与藏传佛教派别甚多,且皆依于其传承有关,上师怎么传弟子就怎么用,因此各家说法不同。


    这些说法中我最能接受的是:藏传〈大悲咒〉依咒文内容长短可分成大咒(长咒)、中咒、心咒(短咒)三种,所谓(大咒)一般就是指与汉地的 84 句型或更长的〈大悲咒〉相同的咒语,〈中咒〉是指〈十一面观音咒〉,而〈心咒〉是指汉地的〈六字大明咒〉。据此说法,称〈十一面观音咒〉为〈大悲咒〉也极正常。

    不过若说到〈大悲咒〉的〈心咒〉,在中日韩等汉译佛典使用区来说,一般是指〈千手观音小咒〉为〈大悲咒的心咒〉。此咒很短,只有八个汉字「唵 缚日啰 达摩 纥哩」,梵文是 om vajra (金刚) dharma(法) hrih。与藏传所说的〈心咒〉也不同。

    不过在藏传佛教系统中,也并非所有人都将〈十一面观音咒〉称为〈大悲咒〉,市面可见的录音带中,有一张名为〈十一面观音咒〉的录音带,是谛听出版,由奕睆先生录制,其内容及旋律与爱华公司所出「藏音修行用〈大悲咒〉」完全相同,只有唱诵者及背景音乐不同而已。可见在西藏也有人称此 153 个汉字的咒语为〈十一面观音咒〉, 而非〈大悲咒〉。

结语
    由以上的分析可很清楚地看出,在中日韩等汉译佛典使用区的用法里,〈大悲咒〉与〈十一面观音咒〉很明确地指两种来自不同经典、分属不同系统的咒语;而藏传则可能将二者当成是同系咒语,并将〈十一面观音咒〉当成是〈大悲咒〉的〈中咒〉,有些传承就将之简称为〈大悲咒〉。


    我觉得名称并不十分重要,而且称任何观音系统咒语为〈大悲咒〉并无不可,因此我并不反对藏传佛教传播者将〈十一面观音咒〉依其传承与习惯简称为〈大悲咒〉。

    不过对习惯于汉地传统称谓的人们来说,我建议一切皆随顺因缘。但假如一定要称呼此〈十一面观音咒〉为〈大悲咒〉,请记得它只有 153个汉字,在汉地传统里称之为〈十一面观音咒〉,属于「十一面观音菩萨」,以资与 415 字的〈大悲咒〉有所区别。

    而一般佛教徒早晚必诵的〈大悲咒〉,有 84句 415个汉字,属于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」,其全名是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〉。一千多年来,大家皆习惯简称其为〈大悲心咒〉或〈大悲咒〉。


 


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